1944年恒富配资,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最后阶段,纳粹德国在东西两线节节败退。面对盟军日益猛烈的战略轰炸,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高层将希望寄托在奇迹武器上,企图通过技术优势扭转战局。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迅速蔓延至德国各大军工企业,其中以设计风格大胆前卫著称的布洛姆-福斯(Blohm & Voss)公司尤为积极。该公司在战争末期提出了一系列堪称疯狂的末日武器方案,BV P214载人防空炸弹(Bemannte Fla. Bombe)就是其中最富想象力的设计之一。
与当时德国空军众多纸面方案类似,P214最终仅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。这款截击机的设计初衷是拦截盟军庞大的轰炸机群。当时德国空军面临一个技术困境:虽然火箭动力战机性能出色,但燃料消耗过快,即便是最先进的改良型号,作战时间也不超过15分钟。为此,布洛姆-福斯的设计师们另辟蹊径,选择了当时尚不成熟的冲压发动机技术。这种发动机在高速飞行时效率更高,理论上能显著延长滞空时间。
展开剩余60%P214采用了独特的寄生战机概念。其主体是一架造型怪异的小型战机,飞行员需要以俯卧姿势操作,这种设计既能减小机身截面积,又能通过专门的减震装置保护飞行员。机身前部装有突出的气泡式座舱盖,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前向视野。后机身安装一台冲压发动机,6米长的后掠翼设计适合高速飞行,尾部则采用常规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布局。
作为截击机,P214的武器系统堪称骇人听闻:机腹下方挂载一枚长达8米的巨型火箭弹,其尾部同样装有冲压发动机。如此巨大的弹体可以容纳威力惊人的战斗部,设计总重达3600千克(含1900千克空重)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套系统需要依赖Do217轰炸机进行运输——P214根本无法自主起飞。作战时,载机需在距离基地不超过290公里的空域进行小角度俯冲,利用高速气流启动火箭弹的冲压发动机。随后整架战机将依靠火箭动力飞行,飞行员通过机载雷达锁定目标,在适当时机释放火箭弹后,立即启动战机自身的冲压发动机返航。理论最高时速可达1000公里,足以快速脱离战场,而释放的巨型火箭将在轰炸机群中爆炸,依靠密集破片造成大面积杀伤。
从技术角度看,P214的设计理念确实具有一定可行性,但其复杂的三重载具结构(轰炸机搭载战机,战机又搭载火箭)极大增加了系统故障风险。加之当时冲压发动机技术远未成熟,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方案最终在1944年底提出后便无疾而终,连最基本的风洞测试模型都未能制作。如今在弗吉尼亚军事博物馆展出的实物,实为后人根据档案资料制作的复原模型,默默诉说着那个疯狂年代的技术幻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