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,瑞士政府决定启动本国首款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发计划,以期缩小与当时航空强国的技术差距。这项重要任务被交由联邦飞机制造厂负责,他们不仅要完成设计工作,还要承担原型机的制造。瑞士军方对该项目寄予厚望,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战斗机的国产化,摆脱对外国战机的依赖。然而宇奇配资,由于瑞士在喷气式战机领域缺乏经验,设计团队不得不采取一些大胆创新的设计方案,最终诞生了N-20系列战斗机。
研发团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,首先在1948年制造了一架名为N-20.01的缩小比例木质滑翔机。这架验证机主要用于测试新型机翼设计的气动特性,其独特的造型在当时相当前卫。令人惊讶的是,工程师们还为其加装了固体火箭发动机,使其具备了短距离自主飞行能力。不幸的是,这架验证机在1949年7月的一次着陆过程中严重损毁。基于这些宝贵经验,研发团队随后推出了N-20.02动力测试机,该机于1951年11月成功首飞。N-20.02采用了独特的动力布局,在机翼上下各设置两个发动机舱,共搭载4台从法国引进的透博梅卡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。这种配置使其最高飞行速度达到了750公里/小时,为后续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展开剩余68%1952年,项目迎来了重大突破,首架真正意义上的原型机N-20.10单座战斗机正式问世。从外形上看,该机的机翼和机身结构与英国吸血鬼战斗机有几分相似之处,但采用了更为简洁的单尾梁和单垂尾设计。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主翼采用了当时先进的35度后掠翼设计,这种构型理论上更适合超音速飞行。然而,设计团队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:将4台发动机全部埋入机翼内部。这种独特布局虽然减少了外部突出物,却导致机翼异常肥厚,显著增加了飞行阻力。动力系统选用了阿姆斯特朗·西德利公司的曼巴SM-1涡扇发动机,每台仅能提供6.2kN的推力。扁平的进气口巧妙地融入机翼前缘,废气则通过特殊设计的通道从机翼后缘排出。尽管四台发动机的总推力有限,设计团队仍乐观估计其最大速度可达1100公里/小时,并计划在未来换装推力更大的SM-5型(14.7kN/台)。
N-20.10虽然被定位为战斗机,但首架原型机并未安装任何武器系统。按照设计规划,量产型号将配备2门20毫米航炮,并创新性地设计了内置弹仓,可携带少量炸弹。这种多用途设计使一些军事专家将其归类为战斗轰炸机。在1952年的测试中,N-20.10仅完成了有限的飞行架次。该机空重约9吨,最大起飞重量12吨,机身长12.5米,翼展12.6米,高度3.13米。除了预计的1100公里/小时极速外,其最大升限可达11000米,但作战半径仅有500公里,这些性能指标在当时已显落后。
意识到N-20.10存在的设计缺陷后,联邦飞机制造厂迅速启动了改进型号N-20.20的研发。新设计最显著的改变在于彻底重新规划了动力系统布局:放弃了机翼内置发动机的方案,改为在翼根处安装2台涡轮喷气发动机。这种改动使得机翼得以大幅减薄,理论上能显著降低飞行阻力。若能配装大推力发动机,飞行性能将获得质的提升。可惜的是,N-20.20项目仅停留在风洞模型阶段。1952年底,由于对项目前景的悲观预期,瑞士政府研发经费的削减,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国产战机项目最终黯然下马。N-20系列的夭折,也标志着瑞士自主研发喷气式战机的雄心暂时画上了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